老子前462年[1]前302年之後),中國古代思想家。姓,字伯陽,有人說又稱老聃。在傳說中,老子一生下來時,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,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。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。老子著有《道德經》,是道家學派的始祖,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。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,與儒家孔子相比擬,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。在道教中,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,被稱為太上老君

生平

  •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,在現在洛陽仍然有「孔子入周問禮碑」。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孔子適周,將問禮于老子。老子曰:「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吾聞之,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」
  • 末年不知所終,據說到了今天的小亞細亞,同現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淵源。不過這是一種傳說,缺乏歷史考據。
  • 莊子書中載有「老子死,秦佚哭之,三號而出」[2],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。
  • 史記》卷63《老子列傳》對老子的事跡已不能確定,將李耳、老萊子太史儋並列,稱老子一百六十余歲或二百余歲。
  •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,而是到了西域。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老子化胡」。漢桓帝延熹九年(166年)襄楷所上奏章中有「或言老子入浮屠」的說法。 《三國志·魏書》:「浮屠所載,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,蓋以老子西出關,過西域,至天竺教胡,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。」

[編輯] 主要成就

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。例如名句:「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」。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。但是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《道德經》,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。在不同的時代,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。有人曾統計,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》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。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,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。

在修身方面,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,講究虛心實腹、不與人爭的修持。 在政治上,老子主張無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 在權術上,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。 主要著作《道德經》,也直接叫做《老子》。

[編輯] 思想大要

漢書‧藝文志》謂:「道家者流,蓋出於史官,歷記成敗存亡禍福,古今之道,然後知秉要執本,清虛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,此君人南面之術也。」西漢史學家司馬談《論六家要旨》謂:「道家使人精神專一,動合無形,贍足萬物。其為術也,因陰陽之大順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,與時遷移,應物變化,立俗施事,無所不宜,指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。」 「其術以虛無為本,以因循為用。無成埶,無常形,故能究萬物之情。不為物先,不為物後,故能為萬物主。」

[編輯] 宇宙觀

「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。」 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.寂漠!獨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.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.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返.道大,天大,地大,王大.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一.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.」 「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,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」 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 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」


[編輯] 價值觀

[編輯] 無、道、德

老子的價值觀由「無」、「道」、「德」三者所構成。

老子言「無」,嘗謂: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當宇宙尚未形成,萬物不會存在,故稱「無」。天地初開,形成宇宙,故稱「有」。「萬物」由「有」所衍生,而「有」從「無」所衍生,天下萬物均起於「有」而終於「無」。

老子言「道」,嘗謂: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」老子認為「道」是宇宙本體,乃萬物之根源,故謂:「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。」「道」生於天地萬物之先,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,不斷循環運行,遍及天地萬物,絕不止息。老子又認為「道」不可觸摸、莫可名狀,故謂:「無狀之狀,無物之泉。」只能用「道」來代表,亦可勉強稱為「大」。故謂: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」意謂「道」是玄妙深奧的,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。若可用言語來描述「道」,就不是真正的「道」了。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,人類會給萬物命名,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,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「道」衍生出來的。人為自然萬物之一,故須遵守自然法則,故謂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「道」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,故老子認為「道」是萬物的宗主。

老子言「德」,認為「德」乃「道」之體現,而「德」應服從於「道」,故謂:「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」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,目的是助己之修養,避免犯過。

[編輯] 守柔

老子言「守柔」,嘗謂:「天下之至柔,馳聘天下之至剛。」「道」之所以能循環不息,因為「道」具備了柔弱的特質,故言:「弱者道之用。」老子以「水」作喻:「天下柔弱,莫過於水,而攻堅強者,莫之能勝,其無以易之。」又謂:「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」老子強調以柔制剛,認為「強梁者不得其死」,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,以退為進。人若如此,方可明哲保身,故謂:「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豁;為天下豁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」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,但不可逞強好勝,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,保持質樸本性。老子強調「守柔」,皆因認為除了「道」之外,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。故謂:「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」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,故謂:「福兮禍所倚,禍兮福所伏。」老子強調「守柔」,要求人清虛自守,勿剛強好勝,否則不得善終。

[編輯] 居後不爭

老子認為人應有「居後不爭」之心,嘗謂:「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;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夫慈故能勇,儉故能廣,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」只有仁慈、儉樸、謙讓不爭的人,方能具備道德勇氣,進而博施於人,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。老子嘗謂:「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耶,故能成其私。」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,深明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己。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」之理。莫自恃聰明,鋒芒太露,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,從而達致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的境界。

[編輯] 寡慾

老子謂人應「寡慾」,故謂:「罪莫大於可欲,禍其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。」人若懷有「可欲」、不知足」之心,則貪念自生。只有「知足」帶來的滿足感,才是真正的滿足。老子指出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」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,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。故老子要求人「無欲」、「去欲」,故謂:「是以聖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」又謂:「善為士者不武。善戰者不怒。善勝敵者不爭。善用人者為之下。」於生活起居、待人處事應「見素抱樸,少私寡慾」,達致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」的境界。


[編輯] 政治觀

[編輯] 無為

「不上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盜;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.聖人治: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.常使民無知無欲,使知者不敢為,則無不治.」

「無為」,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「無為為之而合於道」。 道家的「無為」,是清靜自守之義,是道家以「道」 修身所要達到的「合於道」 的理想境界。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(無為而不無為)。

[編輯] 善為下

「古之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爭,善用仁者為下.是謂不爭之德,是以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.」 「用兵有言:「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不敢進寸而退尺.」是謂行無行,攘無臂,仍無敵,執無兵.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.故抗兵相加,則哀者勝.」


[編輯] 知識論

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.勝人有力,自勝者強.知足者富,強行有志.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.」 「聖人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.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得善.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得信.聖人在天下,怵怵;為天下,渾其心.百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.」 「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.是以聖人不病.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.」

[編輯] 《老子》版本

老子的版本有多種,傅本、河本、想本、王本、今本都、郭店竹簡本等,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《老子》版本。迄今為止最早的版本為「郭店竹簡本」,比馬王堆帛書本的《道德經》年代早100多年,其中的內容應該更為可靠。其它版本,傅本、河本、想本、王本、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。

郭店竹簡本中,最珍貴的是

 第十八章:
 故大道废,焉有仁义;智慧出,焉有大伪;
 六亲不和,焉有孝慈;国家昏乱,焉有正臣。
 第十九章
 绝智弃辩,民利百倍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;绝伪弃诈,民复孝慈。
 此三言也,以为文未足,故令之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
[編輯] 道教中的老子

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。從《列仙傳》開始,把老子列為神仙,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,成都王阜撰《老子聖母碑》,把老子和合而為一,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。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。而在漢桓帝時,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,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。其道教尊稱名稱為『太上老君』,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。


老子,《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》,1922 by E. T. C. Werner

[編輯] 歷代追封追諡

唐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,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

唐玄宗天寶二年,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;天寶八載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;十三載就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osphi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