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道德經》第七十七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!

        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

        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

       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自然之道就好像人們張開弓弦對準目標一樣!

        目標居高,弓弦下抑;目標在下,弓弦上舉;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,弦

        拉得還不夠就再拉緊一點。

        自然之道就是這樣,減損有餘的來彌補不足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人世之道卻往往不是這樣,它竟是減損不足的來奉獻給那有餘的。

        誰能夠真讓那有餘的拿來奉獻給天下呢!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。

        正因如此,聖人他能努力實踐而不恃恩求報,成就了事功而不居執其功,

        他不願意誇耀自己的賢德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自然有一調節性的原理,因此「損有餘以補不足」,但人間世往往「西瓜

        偎大邊」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

        「依道不依勢,依理不依力」,這原則很簡易,不要自己弄混淆了!

        放大空間,心胸自然寬廣;放長時間,目光自然久遠!大時間、大空間,

        自有大格局!

        跳脫開目前的限制,超越出來,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七十八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天下莫柔弱於水,

       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其無以易之。

        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

        天下莫不知、莫能行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云: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;

        受國不祥,是為天下王。

        正言若反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天下間的東西沒有比起水還來得柔弱的,

        但要攻擊堅硬的東西,卻沒有比起水還能勝任的,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水啊!

        軟弱能勝過強硬,溫柔能勝過剛強;

        這道理天下人沒有不了解的,卻沒有人能好好去實踐它。

        正因如此,古先聖人說:能為國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,這就叫國家社稷之主;

        能為國家大事而擔負禍患的人,這才足以做為天下之王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上所說乃是雅正之言,但看似相反爾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話怎麼說都不重要,事怎麼開展的,這才是重點,請注重「坤」(具體性)原則。

        語言的最大限制與弔詭就是它具有兩面性,解開這兩面性,直入本源,你

        才能真明白事理。

        柔性的顛覆與瓦解勢將帶來真正的生長,不必太強調剛性的建構!

        「正言若反」,但不一定「反言若正」,正正反反,要息心止慮,想一想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七十九章

        「和大怨,必有餘怨,安可以為善;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。

        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,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調解了大怨,之後,一定有餘怨,這怎可以說是完善的結局呢!

        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,卻不向人逼求。

        有德的人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,無德的人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;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大道是無所偏私的,祂永遠幫助那有德的善人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與其事後還要調節,無寧就不要發生,這要有一點歷史發展的智慧!

        還它個本來面目,讓出一片天地,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,不是嗎!

        站到裡面去,會很擠;站出去,一切不就都好了嗎?另立新的生長可能!

        什麼是「德」,就是讓他覺得有「得」,若老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,這德

        就不叫德。

 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八○章

        「小國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

       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,

        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;

        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;

       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,

        甘其食、美其服、安其居、樂其俗,

        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小小的國度,很少的人民,讓那些超過十人、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,

        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,

        即使有舟船車轎,也用不著乘坐;

        即使有盔甲兵器,也用不著陳列;

        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,

        品嘗甘甜的食物,穿著豐美的衣服,居住安適的處所,悅樂文雅的風俗,

        接鄰的國度,彼此相望,雞啼狗叫的聲音,彼此相應感通,人民直到老死

        也不必急得往來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有了真情相感相應,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,只是雞犬之聲相聞,已

        是悅樂一懷了!

        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徵,這是文明,同時也是「文蔽」!

        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,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,把自己都

        轉糊塗了!

        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、有意味,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,但可能既無

        意韻,也無意味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八十一章

        「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

        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;

        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;

        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,利而不害;

        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真實的話不華美,華美的話不真實;

        良善的人不巧辯,巧辯的人不良善;

        真懂的人不炫博,炫博的人不真懂;

        聖人不積蓄,他深切體認:盡力助人,反而更富有;盡力給予別人,反而更充足。

        上蒼的自然之道,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。

        人間的聖人之道,服務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話要聽真的,不要聽漂亮的;人要交善良的,不要找會說話的;懂了就懂

        了,不必找那麼多啦啦隊!

        利他就能利己,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!

        退到後頭去,讓該上場的上來,舞一番新姿,便會有新的氣象!

        說了就算了,沒說也不必再說,反正說了還是白說,一切默然可也!

 

作者簡介:

林安梧  
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、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、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、通識教育學會理事、東方人文基金會董事;曾任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、南華大學哲學所所長、《思與言》學刊主編、《鵝湖》主編暨社長,最關心的哲學論題是「人存在的異化及其歸復之道」,著有《台灣、中國:邁向世界史》、《存有、意識與實踐》、《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》、《教育哲學講論》、《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》、《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》、《儒學革命論: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》、《台灣文化治療: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》、《台灣解咒﹕從「主奴意識」到「公民社會」》,現正從事於「後新儒學理論的締造工作」。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osphi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